Latest

iPhone 8 Plus

我于2014.10从Android叛变开始使用iPhone 6 Plus。时至今日,由于iOS 11的荼毒,6p已经不能正常用于各种日常操作了。无论是拿着扫码枪的焦急的收银员,还是不知是好是坏的ofo,等待他们的永远都有十秒左右的STW。刚好双11各种网站iPhone大促,iPhone X没啥活动,8却有不少折扣。我用惯了5.5',也出于续航考量,就在京东下手了一个8p。使用几天下来,分享一下从6p切换过来的心得。 重量尺寸 6p重量是172g,8p重量是202g,涨幅17.4%; 6p厚度是7.1mm,8p厚度是7.5mm,涨幅5.6%; 刚拿在手上的第一刻是不接受的。还好多日使用后,也就习惯了。 耳机 最操蛋的就是3.5mm耳机孔没有了,虽然送了一个"3.5mm座转Lightning头"的的转接器,然而卵用并不大。首先插拔那个3.5mm转接器的力道相当紧,两边线又非常柔弱,肯定不能经常插拔。

By Han
根管治疗

根管治疗

序号 日期 地点 到达医院时间 挂号时间 看病时间 号别 主治医师 治疗细节 X光辐射伤害 费用(挂号费除外) 1 2017.10.16 南京市第一医院 八点多 八点多 九点多 普通号 张凤格 被我描述左下7号牙疼误导,误诊为没毛病,让我回家观察。(实际为左下6号牙有问题) 2 2017.10.17 南京市第一医院 9:20am 9:30am 11:00am 专家号 蔡琴 拍X片,结论“髓角过高”。草草决定进行根管治疗。蔡大夫没空,马护士帮我钻掉蛀牙部分,并清理根管。 1 290.4 3

By Han

情商

2015年对情商的理解是: * 能正确敏锐察觉他人的情感; * 能控制自己的情绪。 按现在的理解,这个并不十分准确。我认为人对很多事情的认知都同时存在感性和理性的部分。 * 感性的部分是自发的,无意识的; * 理性的部分是刻意的,有意识的。 两者很可能是相悖的,在疲倦的时候更容易相悖。我认为高情商应该做到的两点都在感性层面上。 “控制自己的情感”是不对的,情商高的人的应该是自发地维持情绪在健康的状态下,不该是靠控制。人不可能时刻精力充沛,靠刻意是无法长久地展现健康情绪的。另外还有一种优良品质叫“表里如一”,刻意只会让x看起来格外扭曲。 至于,“察觉他人的情感”,从结果上来说,刻意还是自发都区别不大。所以光靠这点基本就能让我这种无处遁形了。

By Han

Kaggle 101 Digit Recognizer试水

断断续续花了好久看完了《统计学习方法》之后,虽然里面的推导绝大部分都曾经看懂过,然而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入门,里面的原理要我自己手推未必能推出,而且也不能清晰地分辨出里面各种方法的从动机到适用范围的区别。反而,耳濡目染,越来越多地听说一些书中从未涉及的内容,水深令人难以想象。理论虽然重要,实践更不可缺少。所以先到著名的Kaggle上尝试一下。 Kaggle上有几道长期有效的101入门题目。有一道预测泰坦尼克号乘客获救情况的题目,里面有很多详细的工具类教程很有帮助,不过该题题意不是和算命很像,而完全就是算命,非常玄乎,知难而弃。 于是尝试另一道数字识别的题目。题意是给你42000个28x28像素图片,每张上面有一个手写的[0-9]字符,并告诉了每张上面实际的数字,作为训练集;另给28000张同样风格的图片作为测试集,求这些图片上的实际数字。识别的正确率就是队伍的分数。目前有1270个队伍参加了这次“比赛”,有1165个队伍的识别率在90%以上,非常厉害。 这题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分类的问题。《统计学习方法》里介绍了很多分类方法,考虑到逻辑回归(Logistic Regression, LR

By Han

交流

一方的理解能力和反应速度 和 另一方的表达能力和耐心程度 的失配,是所有交流问题产生的根源。 -- 亚历山大·赵四 出了校园这么些年,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更多了些。交流起来形形色色的体验也都体验了一番,也正因为如此,在交错地和不同水平的人交流之间,体验上有很大的落差。这里不加挖掘地无脑列出几个点,以飨瓜众。 语速 && 口若悬河 现在貌似有个风气,认为语速快就是聪明;口若悬河天马行空就是思维灵活。你要是见得多了就会发现这特么就是胡几把扯。就不吐槽部分人连吐字都吐不清楚还说那么快了,我就当你是rapper好了。最大的问题是有些人其实思维的速度是跟不上说话的速度的,只不过说起话来就像子弹上了膛,停不下来的。思维跟不上来,没东西说咋整?诺,你要仔细听,就会发现他会把一个意思翻来覆去地说。有时候再在中间添加一些“你明白吗?”、“你懂我的意思吗?”。 无视对方认知背景 这次我要黑一把杭州的司机。有次晚上我在西溪印象城打车,我站在一个路口,路口满是轿车。我描述我的位置为xx路xx路路口的东南角。司机完全不鸟我的描述,并自信地给出他自己的几个描述。在我无法按照他的描述定位他之后,他非常恼火。而

By Han

关于手腕爆发力

我理解的手腕爆发力的主要表征是:掌部有阻力或无阻力时腕部瞬时弯曲能达到的速度。这个力量在很多运动中的作用都非常关键。值得一提的是掰手腕时靠的不是腕部的爆发力,而是承受力。 现在想来,很多对我来说有障碍的动作都和手腕的爆发力有关,而我的腕部爆发力太弱了。我已经发现的障碍包括而不仅限于: * 投实心球投不远。(甚至不如班上最瘦的男生。。令人大跌眼镜) * 打水漂。扔出去的石头转速超慢。。 * 飞扑克牌。同上 * 羽毛球挥拍。无论多么努力,球都压不下来,次次往上飘,喂得别人都不好意思 * 篮球,运球。腕部使不上力只能靠肩肘。最直接的后果是运球频率难以提高,变速之类更不可能。 * 篮球,投篮。篮球的质量已经让我只靠腕力无法投出必要的速度,因此我主要靠肘力,附加部分肩部力量。结果就是准度太差!压腕想都别想。球高速向后转的理想姿态完全办不到,球只能是空中各种瞎转。 * 篮球,篮下勾手。只能靠肩和肘。控制精度太差。很好解释:就好比用乒乓球拍打乒乓球和用网球拍打乒乓球的区别,力臂长度问题。 * 炒菜,翻锅。别说重一点的了,轻的炒锅也翻不快。 其他的想到再补充。看到这里看官能帮我鉴

By Han

胡扯flatMap in Scala

初识flatMap记得还是学Spark的时候,看到RDD有这么个接口函数,当时只觉得其功能和map有些像(把list的每个元素map成一个list,再把这些list合并),其名字也和这个功能很符合,其他就没什么概念了。之后,走马观花地学习了零零星星的其他FP相关的东西,又经常发现这个函数。再往后才慢慢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——flatMap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普遍,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局限。简单讲一讲我对它的理解。 画外音:学过Monad的人都知道行内有一条规矩,那就是不要在网上发表自己的Monad教程,防止误导别人。。此文只是我一个菜鸟的粗浅理解,不是教程,但是此处还是应该有 Disclaimer:(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Monad,建议先去学习权威的教程) x 3,重要的事情说三遍。 flatMap没有想象的那么普遍:在Google或百度上搜,flatMap相关的网页大部分都是Scala或者Spark相关的内容。我却以为和map一样应该是个普遍的概念。虽然这个概念在其他FP里面也有涉及,但似乎发扬大的还是在Scala里(或者相同的概念在其他语言里叫其他名字或者用某某符号代替了)。 flat

By Han
Tornado跳坑记

Tornado跳坑记

我司有一个内部HTTP服务,提供实时的到车时间数据。虽说是内部服务,但其实我司App的请求很大一部分都经过App后台从这里获取数据,因此QPS的要求不算低,至少对活跃用户数敏感。自从去年大概10月份我接手这个服务以后,一直进行bug修复和功能上的迭代,不温不火,风平浪静。 直到去年12月4号傍晚,该服务在某个城市的部署开始出现响应时间显著增大的故障。当时分析了一下log,发现请求数是从某个分钟开始激增,几乎在一两分钟内就增大到之前的2倍,然后俺的服务就扛不住了(哭,不好意思说只是从50涨到100左右。。),响应时间开始变成数秒到十几秒不等,反应在App上已经是啥都刷不出了。不过持续一个小时之后又几乎是瞬间恢复到正常值。当时我觉得如果是晚高峰用户激增,也不至于这么直上直下的,一定是竞品在爬我们,嗯,即使用户逐渐增加,也不会很快double吧,然后就没放在心上。 不料,后来陆续有其他城市出现相同的问题,而且也是在相同的晚高峰时段。这时同事指出请求激增可能是雪崩效应——咱App不是推送的模式,要用户手动刷,用户刷一次没有响应,自然就继续刷,请求数就是突然飙起来的。结合逐渐增长的日活来看,

By Han

人生苦短,你用Python?

因工作需要,近几个月在使用Python。场景主要是一些后端服务和离线数据分析任务。作为一个写了几年Java的码农,稍微分享一些体验。YMMV。 Feels good: 1. 语法简洁。的确和传闻一样同样功能的代码,长度大概可以做到Java一半; 2. 功能丰富,用法灵活。生成器、函数式编程等 为 复用、解耦提供了新思路; 3. 发布方便,无需编译,从决定部署到完成部署,可能5~10秒就能搞定(rsync大法好)。 4. 想到再说 ... == --未完待续--

By Han

写于毕业之际

三年五个月的研究生生活转眼间落下帷幕。这几年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,隐约感觉到了自己在各个方面或多或少的的改变。一直以来心情也各种起伏变化,但若干年后终究难免变成浮云,唯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经历才是真正积累下来的财富。 本科期间,我极少玩游戏,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,专业课程也只是马马虎虎,把大多数时间花在了编程竞赛上,觉得编程是自己真正喜欢的领域。我一向不善于做出选择,直到大三,还没有想好毕业后工作还是读研。当时因为觉得水平有限找不到好工作、能够轻松的保研、加之马上要和携手几年的队友在ICPC赛场上背水一战,最后选择了在本校读研。在选择实验室的的方面,我不是太主动。电信系的大多数实验室都和“通信”有点关系,which我并不太感兴趣。我也深感自己数学太弱,难以在学术领域有所造诣。RCN当时是是本科班上编程方面比较出色的同学,也曾和我一同在ACM基地学习过一段时间,他当时向我推荐了比较偏向工程的W老师的实验室,介绍了实验室的主要工作,涉及的技术。我比较感兴趣,不久就向W老师发送了简历。 第一次进实验室的时候,实验室的整洁有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但是正式进入实验室工作以后还是有些不习惯

By Han
Virtual Judge新功能——比赛回放导入

Virtual Judge新功能——比赛回放导入

尽管能任意挑选题目建立比赛,你是否还因没有人陪做而兴致索然?vjudge因此设置了Time Machine功能,使你能够在比赛中实时看到过去的使用相同题目的比赛的同步Ranklist。 但有些时候一套题目并没有人在vjudge上加过,或者做的人较少,就比较郁闷。好在有些题目是别的OJ的比赛题,或者来自现场赛,那些原版Ranklist并可以拿来使用。 若将其按时间拆成提交,同样可用做virtual contest。本次更新就加入了导入原始Ranklist的功能,导入结果简称为“回放”。 那些Ranklist大多以网页形式存在,且格式各式各样,为便于导入,vjudge对导入数据的格式进行简单的约定: 1. xls或csv文件 2. 无表头。一行代表一个队,第一列是队名,第二列是A题提交信息,第三列是B题提交信息,以此类推 3. 不允许跨行或跨列的单元格出现 4. 文件不得大于2MB 因此导入前需要对其预处理。我的方法是,用Firebug将数据复制进Office Excel,然后完成处理(删除无用行、无用列等. PS:确认你粘贴进Excel的数据没有被转义成其他意义,如果发生这种

By Han

ICPC

【流水账】Isun@HUST/ACM 2007

每年都能看到看各路大牛在POJ发退役感言,心里倒没有什么感觉,呵呵,我可能对周围发生的事一向不感冒吧,也没有想象过自己退役时是什么样子。不知不觉也到了自己走到尽头的时候了,回过头来看,百感交集。我没有楼爷那么好的记忆,趁着还没忘,把这几年做的经历回顾下吧。 我没有做过OI,但是高中时,我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了用文曲星写GV-BASIC,那个充斥着行号而且到处都是GOTO的语言现在应该然很多人不屑吧,呵呵。而我竟然为他不知多少课没有听讲,甚至在那个小小的键盘上看着只能显示5行代码的320*160屏幕写出过可以双人对战的炸弹人游戏。虽然那些东西说到底还是很低级,不过从那时起,我就不怀疑我今后会和coding打不少交道。 2006年的倒数第二天,我看到了一张宣传校内某ACM竞赛的海报。怀着好奇,当天晚上去听了讲座。一位05级的学长对ACM做了一个简介,我好像头一次听说coding里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——算法。他举了一个例子,让我们思考解决的办法,期间不少听众提出了一些幼稚或者含糊不清的方法,而最后学长出马展示了他NB的加了优化的bfs,show了C++的代码,并在status里展示他

By Han

ICPC

计算几何中的精度问题

过去写的一篇旧文:http://wenku.baidu.com/view/b6b7ccea551810a6f52486bf.html 现在时代进步,据我所知,涉及浮点数输出一般应该有spj,坑比原来少了很多。 计算几何头疼的地方一般在于代码量大和精度问题,代码量问题只要平时注意积累模板一般就不成问题了。精度问题则不好说,有时候一个精度问题就可能成为一道题的瓶颈,简直“画龙点睛”。这些年的题目基本是朝着越来越不卡精度的方向发展了,但是也不乏一些%^&%题#$%$^,另外有些常识不管题目卡不卡,都是应该知道的。今天我就开膛回顾下见过且还有印象的精度问题,由于本人见识和记忆均有限,望各位大神瞄过后不吝补充。另外,为了弥补我匮乏的文思,我可能乱扯些不太相关或者尽人皆知的东西凑数。 计算几何的精度问题说到底其实是浮点数的精度问题,但我觉得“计算几何”比“浮点数”更能吸引眼球,所以选了这个标题。 1. 浮点数为啥会有精度问题: 浮点数(以C/C++为准),一般用的较多的是float, double。 占字节数数值范围十进制精度位数float4-3.4e-38~3.4e386~7d

By Han
【比赛总结】第一届武汉高校魔方联赛

【比赛总结】第一届武汉高校魔方联赛

今天8:15迟到到达预定的集合地点——基地,发现potating手机关机;INFINITE_Li声称“晚上没睡觉,要死了”,于是独自一人坐公交车去华师。正巧碰到地大魔方团一行,便一同有说又笑向9号楼去了,其间地大的团长炫影星魂居然我和聊到ACM,有点意思。 比赛场馆是个挺大的阶梯教室,还有空调,挺惬意的。环视一下,发现各路高手尽数到场,包括许久不见的赤兔大牛也在,便知今天比赛定是血雨腥风啊。 我除了三速啥都不会,别人比赛别的项目我又看不懂,所以开始就一直练习,中途POPn次,20+秒m次,顿感心灰意冷。。。不久potating赶来,我们一起瞎扯了一些笑话,轻松了不少。然后被赤兔邀请去pk,非常荣幸啊。结果当然是几乎全败了啊哈哈。 等了许久,终于到了三速初赛。我这是第三次使用计时器了,所以比较熟练,加上rp爆发,F2L特顺,第一次就爆出13.75(跳O),奠定了一天的较好心情。接下来,发挥都算不差,最慢18.xx,平均17.02,预赛第三了。

By Han
粤ICP备2023008280号-1